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齐美煜)10月23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昌召开,148项“江西创造”闪耀亮相。
获奖者们“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令人动容;一批获奖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点亮”美好生活……透视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的大潮更加澎湃,创新江西建设步履铿锵。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徐朝梁(中) 图片由省科协提供
使评审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2022年是我省实施最新科技奖励政策的第一年,为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我省推动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对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进行了改革,对评审机制进行了优化,对评审全流程加强了监督。
改革带来了诸多新变化,比如,在奖励等次方面,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3个类别中,增设了特等奖、保留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取消了三等奖;在奖励条件方面,对完成人报奖间隔年限出台了更严格的规定,要求上两个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不能作为本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的完成人。
“在评审环节,我省对会评专家组成和计分方式作了优化调整,力求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避免评审‘小圈子’,使评审结果更加公平公正。”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刘清梅介绍,往年会评仅由省内专家参加,今年每个评审组均有部分省外专家参与。此外,首次将省外专家评审出的网评分数计入会评成绩,并按照“20%网评成绩+80%会评成绩”计算最终成绩。
获奖项目与我省优势产业匹配度较高
仔细梳理获奖名单,不难发现,不少项目与我省优势产业匹配度较高,其中不乏特等奖、一等奖项目。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徐朝梁带领团队完成的“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项目就是一个例证,该项目获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AC313的诞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攻克了直升机在青藏高原使用的世界性难题,是全球唯一取得4500米高原A类适航证的直升机,创造了多项飞行世界纪录,在航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赖朝彬(右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逐梦深蓝!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赖朝彬带领团队针对海洋工程用钢板高强韧性、焊接线能量等特性不能满足要求和国产化率低,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等系统研究,成功研制出系列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板并产业化,产品用于“深海一号”等国内外十多个重大工程。该团队完成的“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板高效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再比如,同获2022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复杂难处理铜钴矿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历经十余年攻关,攻克了“硫氧混合”铜钴资源高效利用世界性技术难题,提高了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自主可控度。
“这些项目能在众多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说明我省在航空、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领域,保持了强有力的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科研水平。”刘清梅说。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科技成果质量总体有较大提升。148项获奖项目中,经第三方机构评价为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的项目达77项,同比增长30.5%。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114项省科学技术进步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的(含牵头)占78.9%。这表明通过项目扶持、政策导向等举措,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积极性,推动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赣鄱科技工作者在难度大、周期长的基础研究上狠下功夫,勇闯科研“无人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带领团队完成的“V形PN结半导体发光器件”项目,有机衔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创造,解决了创新链各环节割裂问题,从基础研究起步,做到了商品化。该项目荣获2022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仍较薄弱。比如,技术发明奖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空缺,只有4项二等奖,仅占授奖总数的2.7%。”刘清梅直言,随着我省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不断加强,更多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不断涌现。
http://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3/10/129909276.html